#图文打卡计划#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6月23日援引一名不愿具名的美国高级官员的消息报道,美军此前对伊朗福尔道核设施发动了一次极具威慑力的空袭。执行此次任务的是素有“幽灵”之称的尖端B-2隐形战略轰炸机,其投下的武器更是素有“掩体粉碎机”之称的GBU-57巨型钻地弹(MOP)。
然而,令人震惊的是,这名高级官员承认,即使动用了如此强大的组合,投下的巨型钻地弹也未能彻底摧毁这座深藏地下的核设施。打击仅仅对其造成了“严重破坏”。更令人咋舌的是,该官员甚至表示,即使连续投下12枚这种单枚重达14吨的庞然大物,可能也无法实现完全摧毁福尔道核设施的目标。
为何“掩体粉碎机”在此折戟?
GBU-57巨型钻地弹本身就是美国为摧毁深埋地下的坚固目标而量身打造的终极武器之一:
恐怖穿透力: 官方资料显示其能穿透约60米厚的钢筋混凝土或40米的中等硬度岩石层。
巨大威力: 其战斗部装药量高达2.4吨高爆炸药,旨在目标内部深处引爆,产生毁灭性的冲击波和高温高压。
然而,福尔道核设施堪称现代工程防护的典范:
1. 深藏不露: 该设施主体部分深埋于坚硬的山体之下,据信位于地表以下超过70-90米深处,甚至有分析认为关键区域深达150米。
2. 铜墙铁壁:设施外围包裹着异常厚重的高强度钢筋混凝土工事,其结构强度远超普通建筑标准。
3. 地利优势:设施所在区域的地质构造以**极其坚硬的花岗岩为主,这种岩石本身就构成了难以逾越的天然屏障。
4. 狡兔三窟:其内部结构设计复杂,包含多重防护门、缓冲室和迂回通道,旨在将爆炸冲击波和破坏效应限制在局部区域,防止连锁坍塌。其入口设计也极为隐蔽且易守难攻。
技术极限撞上工程堡垒
此次事件清晰地暴露了一个严峻现实:即便是目前地球上威力最大的常规钻地武器,在面对像福尔道这样将极致深度、超强人工加固与有利地质条件三者结合运用的顶级防护工程时,其破坏力也遭遇了瓶颈。钻地弹的极限穿透深度和内部爆炸效应被多重防御层层削弱。
战略误判与地缘余波
福尔道核设施的“坚不可摧”对地区战略格局产生了微妙而深远的冲击:
威慑力受挫: 美国最强大的常规打击手段之一未能达成预期摧毁效果,这无疑削弱了其军事威慑的可信度,尤其是在阻止伊朗核活动方面。
防护技术的新标杆: 福尔道的“存活”为其他国家设计和建造高生存能力的关键设施(无论是军用还是民用)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现实案例。它生动地展示了深度、坚固材料与精心设计相结合所能达到的惊人防护水平。
战略平衡的微妙变化:此事凸显了防御性工程技术在某些场景下可以有效地抵消甚至超越进攻性武器的优势。当攻击方无法确保摧毁关键目标时,其采取行动的决心和风险评估将变得更为复杂。这类似于冷战时期超级大国深埋于地下的指挥中枢所追求的“确保生存”能力。
伊朗核设施的坚固程度,已为全球军事工程学写下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注脚。福尔道地堡的沉默抵抗,不仅令价值连城的钻地弹黯然失色,更悄然改写了攻防天平的微妙刻度——当最锋利的矛无法刺穿最坚韧的盾,战略博弈便在新的技术现实下悄然转向。这座深藏岩层的堡垒,已然成为威慑物理学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常量。
注: 本文核心事实依据及信息来源
核心事件报道: 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 (2025年6月23日报道) - 关于美国高官承认钻地弹未能摧毁福尔道核设施的消息。
在线配资炒股选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