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李建军盯着手机屏幕上的银行余额发呆。
房贷还有二十八年没还清,老爹的体检报告单上"肺部阴影"四个字看得他心头发紧。十岁的儿子抱着平板电脑笑得前仰后合,短视频里的网红正做着夸张的鬼脸。这个月补习班又涨价了,钢琴课一节课要五百块,英语外教每小时收费八百。上周同学聚会,生二胎的王胖子顶着两个黑眼圈,却得意洋洋地说:"等你们老了就知道,多生一个就是多买份保险。"
朋友圈里晒二胎幸福的照片下,评论区早就吵翻了天。深圳的张会计晒出年度养娃账单,两个孩子的课外班费用加起来超过二十五万。北京朝阳区的刘老师吐槽,学区房每平米又涨了五千,家里两个娃意味着要多准备一间卧室。教师节要给两位班主任准备礼物,春节要包双份压岁钱,暑假游学营的报名费都得乘以二。可老家表姐在视频里说:"你们城里人就是矫情,我大闺女在县医院当护士,小儿子在镇上开修理厂。去年我摔断腿,两个孩子轮流照顾,比你们花几万块请护工强多了。"
儿科急诊室的灯亮得刺眼,王大妈抱着发烧的小孙子,大孙女的肺炎刚好转。护士喊着"38床换药",走廊里此起彼伏的哭闹声让人头皮发麻。隔壁床的年轻妈妈正在打电话:"妈,您快来替会儿,我三天没合眼了。"这种情况在北京上海很常见,二胎妈妈们自嘲是"铁人三项"选手。可社区医院的统计数据显示,多子女家庭的老人每年体检率要比独生子女家庭高出四成,住院时有家属陪护的比例更是高出六成。
海淀区的周教授家就是个典型例子。大女儿考上了清华大学,小儿子却连高中都没考上。现在姐弟俩基本不来往,一个觉得另一个丢人现眼,一个嫌对方装腔作势。这种情况在拆迁户家庭更常见,多少兄弟姐妹为了分房子闹上法庭。广东潮汕地区的老人们常说:"子孙多是福气",可民政局的数据显示,这些地方的家庭财产纠纷案也是最多的。
人口专家拿出日本的例子,独居老人死在公寓里多日才被发现的案例逐年上升。国内的情况也不乐观,社区工作人员发现,独居老人平均三天才有人上门看望一次。河北保定的调查显示,多子女家庭的老人每月见到子女的次数是独生子女家庭的两倍。当老人突发疾病时,多一个子女接听电话,往往能争取到宝贵的抢救时间。
幼儿园门口天天上演着人间喜剧。张阿姨抱着二胎孙子炫耀:"我大孙女都会照顾弟弟了。"转眼就听见她在电话里抱怨:"两个孩子同时生病,我和老伴都要累垮了。"这种情况让很多年轻人望而却步,北京的生育率已经连续五年下降。可养老院的护工们都知道,那些子女多的老人,护工们照顾得会更用心些,毕竟有人定期来检查。
朝阳区房产中介的小刘发现个有趣现象,买学区房的客户里二胎家庭越来越多。"这些家长精着呢,知道教育资源要提前布局。"可重点小学的入学竞争越来越激烈,去年某名校的录取比例已经达到十五比一。两个孩子的教育投入不是简单的一加一,很多课外辅导班对二胎家庭也没有折扣优惠。
老年大学的课堂上,李大爷正在学智能手机。他两个儿子一个在深圳,一个在成都,每周轮着给他打视频电话。隔壁独居的赵奶奶总羡慕地说:"你这两个儿子真孝顺。"可李大爷心里清楚,大儿子去年为了创业找他借了二十万,小儿子买房时也拿了三十万。这些钱都是他和老伴省吃俭用攒下的养老金,现在每个月还要帮衬着还房贷。
晚高峰的地铁里,疲惫的上班族们挤得像沙丁鱼罐头。生二胎的马主管又在群里发孩子照片,底下同事一边点赞一边偷偷翻白眼。人力资源部的数据显示,二胎妈妈的工作效率平均要下降三成,升职加薪的机会也相应减少。可年终体检时医生发现,这些二胎妈妈们的抗压能力反而比同龄人强,慢性病的发病率也低一些。
社区活动中心的老人们最爱聊这个话题。七十岁的王奶奶有四个子女,现在轮流在四个城市养老。"每个孩子家住三个月,正好不用看儿媳妇脸色。"旁边只有一个女儿的孙爷爷撇撇嘴:"我闺女在美国,一年都见不着一面。"这样的对话在每个小区都能听到,物业公司做过统计,多子女家庭的老人参加社区活动的积极性更高,抑郁症状的比例更低。
深夜的儿科急诊依然人满为患,二胎妈妈们互相交换着育儿经和退烧妙招。这些白天光鲜亮丽的职场女性,此刻都顶着乱糟糟的头发和黑眼圈。儿童医院的统计报表显示,二胎家庭的患儿就诊率确实更高,可复诊率却比独生子女家庭低两成。护士长解释说:"这些家长都练出来了,小毛病自己就能处理。"
本文旨在传递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无任何不良引导,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在线配资炒股选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