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现代世界格局的两次大战分别发生在1914—1918年和1939—1945年。
一战的导火索为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奥匈帝国皇储遇刺),参战双方为同盟国:德国、奥匈帝国等;协约国:英、法、俄、美等。苦经鏖战后,各国共伤亡约3000万人(士兵死亡850万),战后签订《凡尔赛条约》,要求德国割地赔款,令之及其不满。
故而,希特勒借签订的《凡尔赛条约》,煽动民族主义,先后吞并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地区,英法此时却推行绥靖妥协政策。1939年,德国闪击波兰,战争全面爆发。
此战引发全球对抗,主要参战国家双方为:轴心国:德、日、意;同盟国:美、苏、英、中等。
经历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欧陆转折)、中途岛海战(太平洋转折)两次重大战役。
最终战争波及61国,20亿人口卷入,伤亡超1亿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4万亿美元,摧毁殖民
体系。
战争时期,军力与经济支持构成国家存续的核心支柱,二者相互依存且动态演化。
第一、军力是硬实力的直接体现,包括军事装备的高端规模性和军队技术供给的持续性。
第二、潜在战斗力必然依靠工业体系与经济储备。
第三、战时经济模式具有双面性,最好的做法就是以战养战,既拉动经济增长又可长时期维持战争。
两次世界大战时期的中国对外经济战,经历了剧烈波动,呈现了以下的状态和状况:
首先,一战削弱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民族资本借机扩张。1920-1936年工农业总产值年增1.8%,1936年国民经济总量达旧中国峰值。
其次,到全面抗战时期(1937-1945),出现了经济崩溃与畸形经济艰难生存的景象。
一、经济保障被摧毁:上海、武汉等工业中心,摧毁86%近代工业设施。
二、恶性通货膨胀问题突显,财政崩溃,法币超发致物价指数暴涨2000倍。
三、对方敌军建立了完整的资源掠夺体系。
两次世界大战时,旧中国的经济战之所以沦落下风,终极原因在于战争摧毁必然导致治理失败从而陷入低溃。
在线配资炒股选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